您的位置: 首页 >游戏 >

两部iPhone手机之间如何大量互传照片及如何查询 iPhone 的充电次数

2022-08-23 08:36:40 编辑:国韵珠 来源:
导读 不少iPhone用户在传照片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微信进行操作。微信传照片是不错,但是单次最多只能发9张照片,而且接收的那一方,在接收...

不少iPhone用户在传照片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微信进行操作。微信传照片是不错,但是单次最多只能发9张照片,而且接收的那一方,在接收照片之后还要手动把照片保存到手机上,效率低所以不适合大量传照片。如何把备用iPhone手机上的照片传到常用手机上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部iPhone手机之间大量互传照片的方法。

初级版:Airdrop(隔空投送)

隔空投送是iOS系统非常实用的功能,但是却被很多人所忽视。借助隔空投送,iPhone和Mac之间可以实现文件的快速传输,体验绝对比第三方APP好。想要使用隔空投送,你要确保接收内容的用户就在附近,并且在蓝牙和WiFi范围内,双方都要将蓝牙和WiFi开启。最后接收方要把隔空投送设置成「所有人」。那么这个Airdrop在哪打开呢?其实开启方法很简单,依次打开设置-通用-隔空投送,即可开启。

使用隔空投送传照片的方法为,打开照片APP,选择想要传送的照片,点击左下角的“箭头”图标。此时会看到照片下方会有出现一些用户头像,点击接收方的头像即可开始传送。这时候,接收一方的手机会弹出“XXX想要共享照片”的提示框,点击接受即可。传输完成之后系统会自动将照片保存到手机上,零成本提升苹果手机互传照片的效率。

进阶版:iCloud共享相册

iCloud是苹果自家的云服务,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实现批量照片传输。具体的思路为:在相册里面新建一个共享的相册,然后邀请其他人加入共享相册。之后只要任意一位成员在共享相册里面存放照片,群组内的所有成员都会即时同步该照片,效率妥妥的。具体步骤:

前往“相簿”标签页,然后轻点 蓝色加号。

轻点“新建共享的相簿”。

给共享的相簿命名,然后轻点“下一步”。

从通讯录选择要邀请的联系人,也可以输入电子邮件地址或 iMessage 信息电话号码。

轻点“创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个AppleID的iCloud容量只有5G。为了确保之后可以正常同步照片,建议大家付费扩充iCloud容量。苹果提供了三种存储方案,分别是:50GB(6元/月)、200GB(21元/月)以及2TB(68元/月)。其中200GB 和 2TB方案都是支持家庭共享的,即1人付费升级之后家庭组成员都能使用,还是蛮划算的。

终级版:爱思助手(先导出再导入)

手机连接爱思助手,进入“我的设备”-“相机胶卷”,把想要互传的照片导出到电脑,再连接另一部手机,选中文件夹导入即可。使用爱思助手导入导出的方法来传照片,是最快速最省心的方法!

我们知道 iPhone 电池的寿命与充电周期、充电次数以及平时使用有关,苹果官网有相关说明:正常的电池在正常条件下运行,当充电周期数达到 500 时,电池最大容量应当可保持初始容量的 80%。

那么什么是充电周期呢?在了解充电周期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下 iPhone 是如何进行充电的:

iPhone 的锂离子电池采用快充方式,迅速达到 80% 的电量,然后转换至较慢的涓流充电。根据设置和充电设备的不同,充满最初 80% 电量所用的时间将有所差异。当电池超出建议的温度时,软件可能会在电量达到 80% 之后限制充电。这种组合流程不仅能让你更快地带上设备出门,同时还能延长电池的寿命。

我们可以随时为 iPhone 进行充电,而并不需要等到 iPhone 完全没电——实际上这样的方式是错误的,最好在电量低至 20%-30% 时就为 iPhone 进行充电。

如果使用的电量达到电池容量的 100%,就完成了一个充电周期,但不一定通过一次充电来完成。例如,如果您在一天使用了 75% 的电量,然后在夜间将设备充满电,然后次日使用了 25% 的电量,那么总放电量将达到 100%,从而两天累计完成了一个充电周期。因此,也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充电周期。

当经过一定数量的充电,任何类型的电池容量都会减少。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会随着每个充电周期的完成,而略微减少。

如何查询 iPhone 的充电次数?

如果您想要知道 iPhone 充电的次数,您可以将 iPhone 连接到电脑,打开爱思助手进行查看,点击【电池详情】可查看到更多详细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彩推荐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280 715 8082   备案号:闽ICP备19027007号-6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