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280 715 8082 备案号:闽ICP备19027007号-6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家好,小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改性方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目前,研究人员对造成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差的主要因素仍有争议,但原因如下:
2、1.低温时,电解液粘度增加,电导率下降;
3、2.电解质/电极界面膜的阻抗和电荷转移阻抗增加;
4、3.活性材料体中锂离子的迁移率降低。
5、结果,电极的极化在低温下加剧,并且充放电容量降低。
6、此外,在低温充电过程中,尤其是低温高倍率充电过程中,金属锂会在负极中析出沉积,沉积的金属锂容易与电解液发生不可逆反应,消耗大量电解液。同时SEI膜厚度会进一步增加,会进一步增加电池负极表面膜的阻抗,电池的极化会再次加强,对电池的低温性能、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都有很大的损害。
7、本文从正极、电解液和负极三个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研究者的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改性方法。
8、一.阴极材料
9、正极材料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各项指标,而材料的结构对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有重要影响。
10、改善阴极材料低温离子扩散性能的主流途径有:
11、1.导电性能优异的活性材料表面包覆可以提高正极材料界面的导电性,降低界面阻抗,减少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稳定材料结构。
12、芮等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碳包覆LiFePO4的低温性能,发现其放电容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20下的容量仅为室温下的33%。
13、作者认为,随着温度的降低,电池中的电荷转移阻抗和韦伯阻抗逐渐增大,CV曲线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增大,说明低温下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变慢,电池的法拉第反应动力学速率减弱,导致极化明显增大(图1)。
14、图1不同温度下LFP/碳的CV(A)和EIS(B)曲线
15、2.通过用诸如锰、铝、铬、镁、氟等元素掺杂材料的主体。增加材料的层间距可以提高Li在本体中的扩散速率,降低Li的扩散阻抗,进而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
16、曾等通过掺杂锰制备了碳包覆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与原LiFePO4相比,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极化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显著提高了材料的低温电化学性能。
17、李等人。用Al掺杂LiNi0.5Co0.2Mn0.3O2。发现Al增加了材料的层间距,降低了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阻力,大大提高了低温下的克容量。
18、3.减小材料的粒径,缩短Li的迁移路径。
19、指出这种方法会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与电解液的副反应。
20、赵等研究了粒径对碳包覆LiFePO4材料低温性能的影响,发现在-20下,随着粒径的减小,材料的放电容量增大,这是因为锂离子的扩散距离缩短,使锂的脱嵌过程变得更加容易。
21、孙的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磷酸铁锂的放电性能显著下降,粒径小的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和放电平台。
22、第二,电解质
23、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了Li在液相中的迁移速率,还参与了SEI膜的形成,对SEI膜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24、低温下,电解液粘度增大,电导率降低,SEI膜阻抗增大,SEI膜与正负极材料的相容性变差,大大恶化了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
电解液的低温性能主要是由其低温共熔点决定,若熔点过高,电解液易在低温下结晶析出,严重影响电解液的电导率。
26、碳酸乙烯酯(EC)是电解液主要溶剂组分,但其熔点为36°C,低温下在电解液中溶解度降低甚至析出,对电池的低温性能影响较大。
27、通过加入低熔点和低黏度的组分,降低溶剂EC含量,可以有效降低低温下电解液的黏度和共熔点,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
Kasprzyk等通过EC和聚(乙二醇)二甲醚两种溶剂混和获得非晶态电解液,仅在-90°C附近出现了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点,这种非晶态的电解液极大地提高了电解液在低温下的性能;在-60°C下,其电导率仍然能够达到0.014mS·cm-1,为锂离子电池在极低温度下使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2 新型电解质盐
电解质盐是电解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获得优良低温性能的关键因素。
31、目前,商用电解质盐是六氟磷酸锂,形成的SEI膜阻抗较大,导致其低温性能较差,新型锂盐的开发迫在眉睫。
32、四氟硼酸锂阴离子半径小,易缔合,电导率较LiPF6低,但是低温下电荷转移阻抗小,作为电解质盐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
Zhang等以LiNiO2/石墨为电极材料,研究发现低温下LiBF4的电导率低于LiPF6,但其低温-30°C的容量为常温容量的86%,而LiPF6基电解液仅为常温容量的72%,这是由于LiBF4基电解液的电荷转移阻抗较小,低温下的极化小,因此电池的低温性能较好。
34、然而LiBF4基电解液无法在电极界面形成稳定的SEI膜,造成容量衰减严重。
3 添加剂
SEI膜对电池的低温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它是离子导体和电子绝缘体,是Li+从液相到达电极表面的通道。
37、低温时,SEI膜阻抗变大,Li+在SEI膜中的扩散速率急剧降低, 使得电极表面电荷累积程度加深,导致石墨嵌锂能力下降,极化增强。
38、通过优化SEI膜的组成及成膜条件,提高SEI膜在低温下的离子导电性有利于电池低温性能的提高, 因此开发低温性能优异的成膜添加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Liu等研究了以FEC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墨/Li半电池在-20°C低温下,添加2%FEC的电解液比基础电解液在-20°C首次放电时容量增加了50%, 且充电平台降低了0.2V左右。
40、XPS 测试表明,添加FEC电解液所形成的SEI膜中比未添加FEC的电解液所形成的SEI膜中的LiF的含量高,其有利于低温下SEI膜的阻抗的降低,进而提高了电池的低温性能。
三、负极材料
锂离子在碳负极材料中的扩散动力学条件变差是限制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充电的过程中负极的电化学极化明显加剧,很容易导致负极表面析出金属锂。
Zinth等利用中子衍射等手段对NMC111/石墨18650型锂离子电池在低温-20°C下的析锂行为进行详细的研究,电池如图2所示过程进行充放电,图3为分别在C/30和C/5倍率下进行充电时,石墨负极物相变化的对比。
图2 中子衍射实验低温-20°C下充放电过程ΔQ与时间的关系
图3 不同倍率充电(A)及搁置20h后(B)负极物相变化对比
选择合适的负极材料是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通过负极表面处理、 表面包覆、掺杂增大层间距、控制颗粒大小等途径进行低温性能的优化。
1 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包括表面氧化和氟化。
51、表面处理可以减少石墨表面的活性位点,降低不可逆容量损失,同时可以生成更多的微纳结构孔道,有利于Li+传输,降低阻抗。
张丽津等经过氧化微扩层处理,石墨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锂离子在碳层表面及边缘嵌入量增加,在石墨表面引入的纳米级孔隙结构进一步增大了锂离子存储空间。
53、Wu等利用5at%氟气在550°C下氟化处理天然石墨,处理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性能都大大提高。
2 表面包覆
表面包覆如碳包覆、金属包覆不但能够避免负极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改善电解液与负极的相容性,同时可以增加石墨的导电性,提供更多的嵌入锂位点,使不可逆容量降低。
56、另外,软碳或硬碳材料的层间距比石墨大,在负极上包覆一层软碳或硬碳材料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降低SEI膜阻抗,从而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
57、通过少量Ag的表面包覆提高了负极材料的导电性,使其在低温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Li等开发的Fe/Fe3C-CNF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在-5°C循环55周后仍保持250mAh·g-1的容量。
59、Ohta等研究了不同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碳包覆人造石墨还是天然石墨, 其不可逆容量相比未包覆的都大大降低。
60、同时碳包覆石墨负极能够有效改善电池的低温性能,5%包覆量的石墨在-5°C时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常温时的90%。
61、 3 增大石墨层间距
石墨负极的层间距小,低温下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扩散速率降低,导致极化增大,在石墨制备过程中引入B、N、S、K等元素可以对石墨进行结构改性,增加石墨的层间距,提高其脱/嵌锂能力,P(0.106pm)的原子半径比C(0.077pm)的大,掺P可增加石墨的层间距,增强锂离子的扩散能力,同时有可能提高碳材料中石墨微晶的含量。
63、K引入到碳材料中会形成插入化合物KC8,当钾脱出后碳材料的层间距增大,有利于锂的快速插入,进而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
4 控制负极颗粒大小
Huang等研究了负极颗粒大小对低温性能的影响,发现平均粒径分别为6μm和25μm的焦炭负极在室温下具有相同的可逆充放电容量,而在-30°C时,粒径为25μm的焦炭电极仅能放出室温容量的10%,粒径为6μm的焦炭电极则可放出室温容量的61%。
从这一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负极粒径越大,锂离子扩散路径越长,扩散阻抗越大,导致浓差极化增大,低温性能变差。
67、因此适当减小负极材料颗粒尺寸,可以有效缩短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迁移距离,降低扩散阻抗,增加电解液浸润面积,进而改善电池的低温性能。
68、另外,通过小粒径单颗粒造粒的石墨负极, 具有较高的各项同性,能够提供更多的嵌锂位点,减小极化,也能使电池低温性能明显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是制约锂电池应用的关键性因素,如何提高锂电池的低温性能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电池体系反应过程主要包括Li+在电解液中传输、穿越电解液/电极界面膜、电荷转移以及Li+在活性物质本体中扩散等4个步骤。
72、低温下,各个步骤的速率下降,由此造成各个步骤阻抗增大,带来电极极化的加剧,引发低温放电容量减小、负极析锂等问题。
提高锂电池的低温性能应综合考虑电池中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电解液溶剂、添加剂和锂盐组成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同时降低成膜阻抗;对正负极材料进行掺杂、包覆、小颗粒化等改性处理,优化材料结构,降低界面阻抗和Li+在活性物质本体中的扩散阻抗。
74、通过对电池体系整体的优化,减小锂电池低温下的极化,使电池的低温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审核编辑 :李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280 715 8082 备案号:闽ICP备19027007号-6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