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 >

"学者型官员“天之骄子”因腐败遭调查,忏悔使用技术“用错地方”"

2023-05-06 09:26:36 编辑:褚雁悦 来源:
导读 在2021年5月1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云南玉溪杞麓湖污染治理治标不治本水质长期得不到改善问题后,云南省纪委监委对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虚作假

在2021年5月1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云南玉溪杞麓湖污染治理治标不治本水质长期得不到改善”问题后,云南省纪委监委对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虚作假等有关问题以事立案,并采取“直查、直办、直播”的方式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核实。

根据最新一期出刊的《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一开案便思考警示意义——挖好“富矿” 不让代价白付》,介绍了云南省纪委监委近年来在反腐工作中的一些工作方法。该文以云南通海县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虚作假案为例,介绍了反腐工作中如何唤醒问题干部初心,愿作反面教材警醒更多人的做法。

该案中,专案组调取了有关材料,在对贺彬个人成长经历等了然于胸后,量身定制了详细的谈话方案,以唤醒贺彬的初心。通过这种“同志式、帮助式”工作方法,贺彬最终在忏悔录中进行了深刻反思。

据悉,贺彬曾被称为专家学者型官员。然而在该案中,贺彬利用职务便利、专业知识自编自演了“柔性围隔”这一贪腐虚假项目,并从中获利。该项目从想法提出、论证、立项到协调资金,匆匆实施,并通过了一连串看似合规合法合程序的动作背后,都是由贺彬一手包办的。

办案人员表示,贺彬还请了相应的一些专家技术团队,论证该项目能否起到弄虚作假的最优效果。利用自己的学术背景、学术资源,让专家为造假工程“科学论证”找理论撑点,贺彬带偏了一批专家,“最主要的是把好技术用错了地方。”

此外,杞麓湖治理中的弄虚作假、水质长期得不到改善问题,并非简单的投机造假行为,而是一些党员干部、商人老板、专家、掮客等,以利益为纽带,以潜规则为链条,形成利益团伙,他们彼此相互掩护,权力、金钱、技术之间相互渗透,把魔爪伸向了国有资金和重大项目。这些人把手伸进了云南这块富矿,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私利,破坏环境、破坏生态、伤害百姓利益。而且,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不仅在杞麓湖治理中存在,也遍布云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领域。为了让云南的环境和生态不再被破坏,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机制,加强监管执法,从根本上杜绝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

精彩推荐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   备案号: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