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

苹果正在转向定制硅 决心离开英特尔

2022-08-01 08:56:30 编辑:公冶琬梵 来源:
导读 WWDC20很大。是的,Apple为其整个OS产品组合(iOS 14,iPadOS 14,macOS Big Sur…)提供了所有花哨的新更新和即将推出的功能,这些使我...

WWDC20很大。是的,Apple为其整个OS产品组合(iOS 14,iPadOS 14,macOS Big Sur…)提供了所有花哨的新更新和即将推出的功能,这些使我们不知所措,但是最大的惊喜是与软件无关的东西。苹果公司宣布了其未来Mac硬件的全新计划,即从英特尔转向定制芯片。或简单地说,Apple会像Mac一样使用Mac,而iPhone则要使用它-为其配备自己的处理器。

现在,我们剩下两个故事。首先,苹果公司最终将通过内部软件和硬件锁定其整个产品组合。第二个问题是这对英特尔及其在计算领域的未来而言是个好兆头。好吧,我们认为,在失去像苹果这样拥有大量现金的金童客户之后,英特尔的未来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悲惨。

当然,苹果公司也知道采取如此大规模行动的风险。如此之大以至于几乎没有撤消按钮,仅需挥杆即可。

但是,在十年前苹果从PowerPC切换到英特尔处理器之前,苹果一直走在这条道路上。但是,这次,苹果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准备。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苹果因个人计算机硅求爱而与英特尔离婚的重大新闻。与此同时,这也是几年前开始的新趋势的曙光。

从广义上讲,苹果每年销售数百万台采用英特尔技术的Mac,这肯定会伤及英特尔的腰包。然而,用苹果自己的话来说,过渡将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英特尔还有几年可以从公司那里获得资金,尽管每个季度都在不断减少。但是,看看最近其他一些主要趋势正在蚕食英特尔的统治地位,尽管步伐要慢得多,幅度要小于苹果公司的重磅炸弹宣布。因此,它去了:

AMD的兴起

在过去的几年中,AMD一直在蚕食英特尔在几乎所有细分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从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角度出发,AMD的Ryzen产品线,尤其是第三代产品,在价格标签方面落后于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机器。几乎每个品牌都在利用这一点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并获得非常有利的结果。

几年来,移动Ryzen产品组合仅限于中低端笔记本电脑领域,在此领域它与Intel的Core i3和i5处理器竞争,并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但是随着AMD芯片的成功,高端Ryzen处理器开始出现在所有价格范围内。例如,您现在可以轻松购买坚固的游戏笔记本电脑,例如配备Ryzen 7处理器的华硕ROG Zephyrus G和性能足够强大的NVIDIA GeForce GTX 1660Ti显卡,其价格要比使用英特尔芯片的游戏笔记本电脑小得多。

甚至超极本的细分市场现在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您现在可以在AMD的表面上找到AMD,例如Microsoft的Surface Laptop 3或时尚的HP机器。哎呀,许多品牌甚至推出了AMD版本的笔记本电脑,只需将Intel硅片替换为可比较的Ryzen处理器,即可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配置。

但是AMD并非仅仅因为它便宜而赢得了这一大奖。相反,AMD在许多性能方面击败了英特尔,并一举击败了它。首先,使用7纳米Ryzen 4000系列处理器获得的卓越功率效率显然将高于14纳米或10纳米Intel处理器。另外,与Intel HD集成显卡相比,AMD产品中的Ve​​ga显卡确实具有一些游戏和图形处理功能,这仅适用于90年代发行的游戏,甚至根本不适用。但是这里还有更多的图片。

当涉及创造性工作,例如密集的图形渲染或繁重的音频处理时,每个核心和线程都在计数,而不仅仅是纯粹的Hz数字。这是AMD压倒英特尔的另一个领域。AMD的Threadripper系列产品具有多达64核的疯狂数量,破坏了英特尔在相同价格范围内所提供的产品。AMD的Ryzen和Threadripper系列产品提供的每核成本比现在已经超过了英特尔。而且,随着Zen 3设计和RDNA 2架构的问世,Intel似乎并不会很快变得轻松。

近来,AMD通过竞争性产品来满足每个价格范围和用户需求类别的步伐,PC领域中英特尔的喘息空间日渐缩小。

是的,在游戏领域,AMD仍然有艰巨的挑战,英特尔的新酷睿i9怪物已经树立了新的标杆,AMD在驱动程序更新方面的糟糕表现也需要得到解决,但是AMD一直在填补这一空白。节奏也快。举个例子的Ryzen 3700X拥有8个内核,并提供了3.6GHz的时钟速度,但仍花费近100 $少比英特尔的Core i7-9700K具有与相同频率的线程数的一半。当然,实际性能和基准指标确实使Intel在Core i9蓬勃发展的高端产品中具有优势,但是该性能差距将很快被AMD 2020年下半年的表现所填补。

始终连接的PC也在这里

始终连接的PC也是一回事,从长远来看,英特尔将视墨西哥市场的三大僵局而定,具体取决于它们能走到哪种主流,尽管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牵强。但是,在上帝的圣地上,始终连接的PC是什么?根据Microsoft的说法,始终连接的PC本质上是Windows计算机,它使用基于ARM的SoC(例如Qualcomm Snapdragon 8cx计算平台或之前的Snapdragon 835),而不是基于x86的Intel处理器

2020年始终连接的PC的关键前提是,它应提供24×7的连接性(由于内置了蜂窝调制解调器),提供的电池寿命约为15-20小时,与普通PC相当,轻巧便携,当然应该运行Windows。使用移动处理器可确保它们纤薄轻盈,而板载4G或5G支持可确保用户始终连接到Web。大多数现代的始终连接PC都以S模式运行Windows 10,并且功能足够强大,但是体系结构和应用程序兼容性确实造成性能瓶颈。

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说,对于那些希望Windows机器提供的生产力和多功能性胜过Chromebook或iPad的用户来说,它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圆滑的无风扇设计,多种外形尺寸可供选择,即时开机和全天候连接,这使它们成为那些只希望拥有可轻松携带的可靠计算机的人的绝佳选择。 。当然,您必须仔细分析它们带来的限制是否值得为它们提供的好处而牺牲。

从粗略的角度来看,鉴于用户对PC的需求,许多用户会希望Always Connected PC提供的便利;如果赶上它,高通将成为全新的PC领域的领导者,而英特尔正是几乎不存在。现在,您可以使用的选件包括Samsung Galaxy Book S,Lenovo Flex 5G和Galaxy Book2等。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便宜的,但肯定有一类购买者为其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价格约束。值得注意的是,高通公司在其产品组合中还拥有价格更便宜的Compute 8c和7c平台,这些平台可负担得起的始终连接的PC,这直接意味着此类计算机的覆盖范围将扩大到更广泛的消费者基础。

尽管很难预测未来几年始终连接的PC的位置。但是随着移动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始终保持连接状态和时尚的外形,我肯定会在PC领域看到一个新类别。高通似乎拥有绝对优势,而英特尔却无处可寻的生态系统,这肯定会改变动态,并最终从英特尔的账户中削减一些收入。

苹果远远落在了英特尔的树上

自从苹果公司开始在iPhone(以及后来的iPad)内部使用内部硅片以来已有十年了,自那以后公司一直没有回头。出于充分的原因,由于iPhone内的定制硅片一直优于高通公司提供的最好的硅片(我在这里甚至不提三星的Exynos系列产品)。根据苹果在WWDC20演示中向我们展示的内容,看来Mac硬件中的自定义苹果芯片不会有任何不同。

是的,演示并不经常描绘出真实的画面,我们也不知道哪些应用会在从x86架构到ARM方面的过渡过程中失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英特尔与苹果公司对Mac未来的愿景相去甚远。苹果已经明确表示,其共享可扩展架构的梦想将最终实现其长期以来一直希望从iPhone和iPad公式中仿效的软硬件集成。

随着Universal 2和Rosetta 2的出现,Apple感到乐观,因为它也不必处理开发人员端的任何重大应用程序迁移问题。虽然在具有自定义硅片的Mac上运行Office应用程序并不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但是Apple确实通过运行极为密集的Maya 3D建模和渲染软件以及Final Cut Pro表现出色的工作使我们感到惊讶-所有这些都基于iPad内装有A12Z仿生芯片。

当然,苹果公司还没有透露其Mac专用定制芯片在性能提升方面要比英特尔或AMD处理器所提供的真正出色。但是,如果谣言属实,并且苹果确实在基于自定义芯片的测试硬件上相对于英特尔芯片的测试硬件上实现了明显的性能提升,那么从长远来看,情况只会有所改善。

另外,据报道,台积电将基于5纳米工艺制造苹果的Mac硅芯片,这实质上意味着,与仍然紧紧坚持10纳米设计的英特尔相比,性能至少要领先一代。而且,如果Apple能够扩大规模,从绝对会在定制芯片上运行的入门级MacBook Air开始,一直到Mac Pro和iMac,英特尔的Core i9和Xeon处理器都是执行创意任务的王者,几乎没有希望英特尔很快会重回苹果的视线。对于英特尔而言,这将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是的,英特尔仍然主要从涉及服务器堆栈等硬件的企业客户那里赚取一大笔钱。是的,英特尔仍将在Windows机器中占据最大份额,这将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淹没市场。但是,AMD崛起的复合效应,新型始终联网PC的出现以及苹果庞大客户的不那么艰难的离开,无疑将促使英特尔坐在讨论桌上并制定新的计划。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

精彩推荐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280 715 8082   备案号:闽ICP备19027007号-6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