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互联网 >

滴滴顺风车业务在短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如此令人惋惜的事件

2020-07-24 09:00:52 编辑: 来源:华军软件园
导读 滴滴这次在顺风车业务上又犯错了,在舆论的指责和质疑声中,还夹杂着众多做号者的笑声。8月25日下午,乐清警方发布通报称,警方于8月24日17

滴滴这次在顺风车业务上又犯错了,在舆论的指责和质疑声中,还夹杂着众多做号者的“笑声”。

8月25日下午,乐清警方发布通报称,警方于8月24日17时35分接到群众报警,称其女儿赵某(20岁、乐清人)于当日13时在虹桥镇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14时许,赵某向朋友发送“救命”讯息后失联。警方在25日凌晨4点将犯罪嫌疑人钟某抓获,其已经交代了奸杀被害人的事实。

事件在通报之后的几小时内迅速发酵,一时间充满负情绪的文章满天飞,“你尽管死,我只管赔”、“人命已逝,滴滴该死”等等观点层出不穷。人们对情绪的炒作、对个人的营销,甚至已经超过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

滴滴顺风车业务在短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如此令人惋惜的事件,而且,这次事件还是发生在滴滴顺风车业务整改期间,出了问题责无旁贷,必定要面临各方的指责。

不可否认,滴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它的顺风车业务的整改情况也应该接受外界的检验,但在这个时候,利用事件本身的关注度让自己获益的做法,则同样可恶。

一、这些煽动情绪的人

事件爆发后,引起网民的广泛讨论是可以预见的现象,而网络的隐匿性,也可以满足人们情绪的宣泄。但这其中,不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次事件的关注度,写出各种标题博眼球的文章。

可以看到,微信里各种公众号在事件之后几小时迅速攒一篇文章,“珍爱生命,远离滴滴”、“生为女儿,我很抱歉”、“你尽管死,我只管赔”、“滴滴一下,顺风夺命”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出现在网页上,流转于微信群。

有些人笑了,他们完成了做号的一大使命——10万+。无法判断他们写这样的文章的目的是否真的只是为了流量,但话题的热度和标题的“标新立异”,的确帮助他们解锁了10万+的新成就。

但读者真的只关心情绪吗?其实并不一定。此前有媒体曾发表一篇题为《去NMD滴滴》的文章,文辞犀利并带有辱骂意味,文章阅读量的确很高,但也引起了大部分网友的反感。

面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观点,一位顺风车主反驳到:“发行程的目的是为了分摊一下费用,同时路上有人可以聊天,但并不是骚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在责怪别人的时候,自身是不是也要有个防范,工具并无善恶之分,因为使用的人,才有了不一样的作用。”

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滴滴的用户,在使用滴滴过程中难免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每当发生这类安全事件的时候,都会掀起一轮对于人性的讨论。就像上述顺风车主所说,滴滴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

精彩推荐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   备案号: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